萧敬腾曾经在2017年GMA TALK演讲上分享研究发声的一些经验:
唱歌和说话是一模一样的。我不会告诉你用丹田,屁股夹紧,头腔共鸣。我自己都不知道头腔在哪,我都搞不清楚,所以我不会跟你说这些。但我可以告诉你,其实唱歌其实是非常自然、非常简单的发声。
这次,我们就来谈谈为什么唱歌是一种自然简单的发声。

共鸣是个什么东东?
在学唱歌的时候,我们一定会接触到“共鸣”这个词,我们也常常看到各类教学,胸腔共鸣、鼻腔共鸣、头腔共鸣,也常常被各种共鸣搞混,不知道该如何区分。

在实际学习唱歌的过程中,可以不用区分。日常说话其实就在产生共鸣,生气吵架的时候、跟闺蜜说悄悄话的时候、球场加油打气的时候,我们都在产生共鸣。只是发声频率导致了不同区域共鸣的多与少。
空间越小,越会引起高频的共鸣,比如头腔共鸣,声音变薄变细。空间越大,更多产生低频的共鸣,比如胸腔共鸣,声音变厚变粗变短。

所以,共鸣只是我们能否做到某个频率的认证,一个证明而已。
这么说吧,找头腔共鸣≠会高音。会唱高音=头腔共鸣。
我们的逻辑思维一定要反过来,不要为了找头腔共鸣而去学习头腔共鸣,而是要学会唱高音,然后意识到“噢!原来这个是头腔共鸣!”


唱歌和说话有关系吗?
学习唱歌,我们得知道自己是用什么发声,才能准确调整声音。无论说话,还是唱歌,我们都是用声带运作。
声带运作的路径大概是:气流碰到声带 ➡️ 声带震动产生基础音波➡️ 经过腔体反射➡️ 通过口腔传递➡️ 产生声音。
一把勺子,可以用来喝汤,也可以用来挖土(当然基本没人这样用....)。当我们用声带去表达艺术的时候,我们就是在唱歌。

虽然说话也是有音高的,但如果我们把这些音高放在一个既定的旋律线上,就会变成唱歌,也可以理解为: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,把旋律和歌词表达清楚。

修复发声方式,唱歌更容易
许多朋友在学习唱歌的时候,都会去找歌曲教学,遇到一些陌生的词汇,就会去搜索“什么是咽音”、“什么是真假音转换”、“弱混声是什么”等等。
然而,系统声乐教学不会一上来就让大家去练习各类技巧。唱歌初期,最关键的,是要修复发声方式。你可能会困惑,我能讲话,嗓子也没有坏掉,为啥还需要修复?有的人说话常年漏气,有的人常年唱高音靠挤压,有的人受方言影响发声松散等等,都直接影响后续唱歌的学习。
更加重要的是,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有这种问题!!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,去学习任何技巧,都是难以驾驭的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
为什么婴儿的哭喊声那么通透明亮且强劲有力,甚至长时间哭喊也不哑,因为婴儿发声初期,只会使用单一的肌肉群体,不会使用错误的肌肉群去代偿,正确发声。

而我们修复发声,就是要回到最初,找到原本正确的发声方式。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科学的发声方式之后,再去学习技巧,也更加驾轻就熟。
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田立仁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